【孩子,我们一起跨栏】(上)
先天条件不足的孩子比较不幸?还是后天被忽略的孩子比较不幸?
或许最不幸的,是在这世界没有了解他们内心世界,及等待他们的人。
带着林艾霖的《孩子,我们一起跨栏》,满怀着接触这些孩子的期待,背起行囊与一整套数学教具,开着车子往巴干(Pakan)这处于郊外的小学去。。。
在去年开始,国家关键成效领域(NKRA)在教育领域推行了其中一项称为识字与精算计划LINUS,全国小学都在为之忙碌。特别是数学及国语老师,因为这两科是被测试的科目。为了达标,即一百巴仙掌握基本阅读及精算能力,一年三个测验,学生掌握度分三个等级。如果经过辅助学生依然停留在第三个等级,那他可能需要被检验是否面对学习障碍。对于更详细的,大家就自己看看有关资料了。
图:巴干国小,与这班小天使相会的地方
这一次过来,是以一位教员Fasilitator的身份出席,被县教育局赛选到,还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事。毕竟自己不是主修辅导科 Pemulihan,但四个教员当中竟然有我的名字出现。 出席这一个三天两夜营的一共有十三位各来自不同的学生。之所以聚在一起,是因为依然处于第三个等级,要我们这些教员去鉴定这些学生的程度,并通过测试及辅导来提升他们。当然,短短三天两夜的效果大家都大概知道效果程度大概只能多高。
图:教员们在辅助学生的情景
写这篇文章,不是想要描述我们如何帮助他们提升,而是记载对这群学生的感触。我常常都这样的对自己说:“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在教导他们,而是他们在教导我们。”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人都应该有类似的感触,因为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法认识并学习如何沟通及教导他们。在这群被许多朋友、老师、甚至社会标签成是“差劲”及“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其实也不想要的。在学校里,这群学生都被冷落,甚至连正常的社交能力都因为被标签而失去了。当然,说失去是不对的,那只是藏起来了,等待被发掘。
图:“啦啦啦,当我们同在一起。。。”
三天两夜的营,我们把他们给聚在一起,从冷漠到渐渐互动,从玩乐中渐渐学习,我们看到他们都有转变。那是我们期待看到的。而我们教员及带队老师本身,也见证了学生们的“突变”。套一句当地土著老师的话:“他们在教室里都是“沉”下去的(Tenggelam)”。这样翻译是有点奇怪,其实贴切的用词可以说成是被埋没或被忽略。的确,我们回顾小时后的学习经验,不是有许多朋友都被忽视或抛在后头吗?还好,我是属于浮着的,呵呵。
图: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同心圆。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发现原来是有原因的。除了在与自己同一类型或程度的人聚在一起是因为嗜好或性格,其次是因为我们能够在这段关系中找到接纳、肯定、和建立信心。在与这群学生的互动当中我感到非常的愉悦,那是因为他们的单纯、简单、快乐是赤裸裸的,毫无掩饰。反观回我们这些越长大就与依循着社会规则生活的大人,是否还拥有这样开放的真挚情感?是否还拥有最简单的快乐?
你说,这不是小孩教会我们的事吗?
不,或许应该说是他们提醒我们,
去寻找回我们原有的能力,遗失的美好。。。
去寻找回我们原有的能力,遗失的美好。。。
。。。待续
三天,时间太少了啊。
是啊,三天实在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