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僧的基本认知-上篇】




護僧的基本認知 (上篇)
開仁法師著



前言
法中,非常重視三寶──佛法僧,可以說沒有了三寶,就等於沒有正法。所以,佛弟子若不瞭解三寶之真義,亦不稱其為真正的佛弟子。

佛是法的體現者,法是普遍的理則,僧是追隨佛之足跡欲體證法的修行者。此文欲探討之課題,以僧為主要對象,然而此僧的定義非囿限於賢聖僧,廣義的說,凡剃除鬚髮丶舍俗出家者,皆應可稱其為僧之一員。 就因為有這一層面的意義,所以身為佛弟子的我們,不得不知道如何護持僧眾,才能真正實現僧在法在之目的,使僧團真正的發揮住持正法丶續佛慧命之功效。

本文將分成十項要點來討論:一丶觀德莫觀失;二丶四事之供養;三丶遠離於戲論;四丶適當的距離;五丶如法之建議;六丶僧俗倫理觀;七丶多求法滋潤;八丶依法不依人;九丶同續佛慧命;十丶共正覺菩提。

一丶觀德莫觀失

佛法的修學,非常重視親近善知識,佛曾喻說親近善士是滿梵行,由此可知修道是不能沒有善知識為指引的。雖然說善知識不分在家出家,但是在佛教領域中,出家由於將身心奉獻給三寶,自然能取得領導佛教的地位。相對的,其負荷之責任亦一樣的重大,所要面對的壓力更是來自各方面,倘若再加上自己設定的修行要求,實不是一般人所能負擔得起的。也就是因為這樣,舍俗出家,真可說是大丈夫啊!

既然出家人有如斯之功德,那身為在家眾應如何親近丶觀察他呢?傳統都會說:觀德莫觀失。是否真的只要觀察其功德就好了呢?以現實來說,除非盲目的信仰與崇拜,否則,出家眾的過失和不足,是不難發現的。雖然如此,站在從表像維持僧團的清淨面來看,筆者以為:知道出家眾的不足之處是免不了的,只是知道而不到處宣傳,除非破了根本大戒(若有健全僧團,也應由僧團給予解決,在家眾不應追問),那為了僧團的清白,才不得不通知大眾,提高警惕,以免讓此人消遙法外。

身為居家者,除了有維護出家眾之和樂清淨外,更應該站在全體佛教的立場,如法地協助僧眾推廣佛法,使正信正見能普及人間。觀德莫觀失,不是加深對僧團的腐敗而不理會,反而是從旁幫助有過失者得以恢復清淨身。這其中除了要有雅量接受出家眾有改過的機會外,更須和僧團建立如法的溝通橋樑,以免自己犯上誹謗的過失而不自知。


二丶四事之供養

在佛之時代,出家眾獲得的供養,只是四種資具:衣服丶食物丶床座及醫藥。且還不得有為私欲與活命而受用供養,因為比丘其中之一義即是乞士,不得再為活命而浪費生命,應以修道為首要任務。

身為在家眾,若要供養出家者,應該先大約請示其需要,才作適當的佈施。但是,這又並非要出家眾列出清單,因為如此又違反其戒律精神了。南傳佛教國家對於這種精神,依然保留至現在,甚至連金錢亦能不碰觸;這和北傳佛教的傳承與特色,有某些距離,但這並不就等於背離了佛陀的根本精神,隨方毗尼的拿捏,各有各的依據與背景,不能草率下定論。

站在護持僧眾解脫的觀點來看,佈施者應該要以成就修道資糧(除食衣住行的供養外,補助弘化教育等的供養,亦應視為同等重要)為先。

由於時代的進步,供養也顯得多采多姿了。出家眾為弘法利生,也不得不興辦學校丶從事雜誌丶電腦布教等,背後的目的當然是純潔的。如此下來,出家人的需要自然會比以前的人來得多,北傳的化區,由於從事各方面的事業,故善用金錢來推行活動,成了不可或缺的事實。也因為這樣,出家人除了以上所言之四種資具外,信眾也可以就其本身之需求,而提供如法與適當的供養。

但是,有一點也必須小心的就是,這不意味出家眾就可以為所欲為,居家者亦非盲目地滿足其需求即便罷事,因為這種無限制的供養,會造致很多弊端。第一丶出家眾因此不能安心辦道,反而生起不必要的染著;第二丶浪費金錢,又不能達到弘化利生的功效。這些都屬於無智的供養,擾亂了僧眾的法身慧命,亦達不到清淨佈施的功德。

三丶遠離於戲論

在家眾在和出家眾交談時,應該多注意談話的內容,莫但在論人我是非,或不必要的戲論。有的居家者因尋找不到可以傾訴的物件(那怕是有關家庭丶婚姻丶感情丶朋友乃至時事等),只好向信賴的出家人求援,有的要出家眾放下工作來陪他談,有的則用電話侵佔出家者的自修時間。若真的有急難,出家人當然義不容辭拯救眾生,但是其本務並非是作為信徒的傾聽對象而已,站在護僧觀點而言,這種行為是要不得的。

現代的出家人,要遠離於戲論還真不容易。佛在經中有說明,除了止觀的內容,一切都是戲論,如:飲食論丶政治論丶賺錢論丶名聞利養論丶庸俗凡情論丶占卜星術論丶琴書詩畫論等,無一不是違背佛之教法的,既然身已出家,內心就要捨棄這些,莫再念念不忘。(若以菩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立場來說的話,則另當別論。)

在家者要防範的真的還很多,如:不該請出家人去戲水玩沙丶植花種菜丶砍伐草木丶欣賞影視丶遊山玩水等,因為一旦染成習性,那就會荒廢道業了。很多時候,除了說出家者本身要懂得自愛自製外,外緣的引誘亦是挺關鍵的,故身為白衣,不該成為出家眾放逸的因緣。相反的,應作為修道者的增上助緣才是。

四丶適當的距離


出家人放下外緣過離欲的生活,是為了能斷除五欲五蓋,修證清淨的梵行,圓成正覺的目標。因此,異性之間的距離,在家眾不得不慎重注意。佛在很多戒律中的規定,即是為了防範破壞清淨梵行的因緣,因為有很多不幸的事情發生,都是由於忽略保持這一適當的距離。

一個還未真正離欲的修行者,五欲的蠢蠢欲動隨時都會現起,這是可以瞭解的。不過,卻不是絕對的,畢竟很多時候是因為點滴感覺的累積,而不去對治它,且放縱它,故才形成串習的煩惱生起。身為一位居士,要懂得預防這些令人惋惜的事發生,而且應該自動和出家者保持應有的距離,莫成為欲望的羔羊,千古的遺憾者。

除上述較嚴重的問題外,其他會讓人產生譏嫌的行為,也一併須作一提醒,諸如:異性不要私自一個人來找出家眾,有同伴是最保險的,且莫在外界看不到的地方,若在室內應將門打開;運載出家者時,若有異性在裏頭,則不能沒有第三者,為避嫌故。另外,由於現在電話方便,以它來作為溝通工具,是無有過失的,但若接觸的太過頻繁的話,則應提高警覺了,往往導火線就是在這不經意中燃起的。

五丶如法之建議

出家眾發好心獨自到邊地去度化眾生,動機本是滿感人的,不過若不曉得自愛,很快就會被惡因緣所征服掉。現在這個時代眾生普遍得不到心靈的安慰,再加上科技盲目的迅速發展,導致人的內心無法獲取平靜。此時此刻,身賦重任的釋迦子弟豈能不伸出援手呢?所以,做為一個護法大德,應體諒出家者之用心,若有出家人離開僧團自化一方,理應更加要珍惜有師父的因緣,多與法師配合,全力協助支持他。除了要助師父一臂之力外,亦應在適當的時間,鼓勵初學比丘到外去參學,每年重溫僧團的生活,若非課業或法務繁重,實應抽空回去頂禮師長,與師兄弟保持聯絡。

另外,若出家眾是能言善道者,要多建議其開設一些佛法的講座,不管是通俗教化或是有條理的佛學課程,這除了可以提升信徒的素質外,出家眾本身亦能達至教學相長之作用。往往沒有外緣的催促,久了出家人也會怠慢下來。然而,只有講課也不行,一定要配合法門的修持,如可以帶領共修,不論是念佛丶打坐丶佛七丶禪七丶八關齋戒等都好,這無形會產生自他向上的作用。

法會丶放生丶義診丶慰問等,出家人亦能參與,但主事者應該主動建議師父隨緣弘法講開示,一來可以讓大眾知道佛教舉辦這些活動的意義,再者同時能夠使出家者回到佛法的本位,時常憶念正法。

一個出家人如果住在一個由在家眾負責的團體當中,身為白衣的要知道出家人是不能開口說要錢的,甚至是一分一毫,故此團體應該每月作適度的供養,以便出家者有可以運用的零用錢(大致上出家人會花費的主要是購買佛書丶交通費及瑣碎小費等);若知道其欲到外去參學時,也應作一恰當的支持,令他無有後顧之憂。

在家的護法居士,要記得善意及有建設性的建議,出家眾一定會接受的,只要是出自一片真心真意就好了。溝通的技巧很重要,千萬莫以老賣老,也萬萬不能氣勢淩厲,忘了自己是 白衣 居士的身份。

待续。。。
欲阅读英文版及其它有关开仁法师的文章请按一下连接: http://www.miaoyun.org/ (妙云读书会)

0 Response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熱門文章

祥自在去

随缘自在

不担忧未来,不期盼未来,乃至不为未来安排太多 或定下大计划,
因缘如何运作,就如何随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