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Malaysia 短片的感触

最近很受欢迎的本土制作-15 Malaysia 短片,让我看了觉得有所感触。

是否,这不圆满的世间永远无法达到佛法主张的平等?是否,这共业的世间要达到齐齐共善业是遥不可及的事?
有时候,大家都会以“别人都做”为借口,做出不道德的事,自己连最初的一份善心都给忽视了。久而久之,人们忘了那个最单纯的自己。看到这样的人,我总是觉得那是多么的可惜...

15Malaysia里头最让我有感触的莫过于Chocolate与House。Chocolate让我感受到大家无法有乐共享的悲剧,马来女生只是差五仙却被华人男生拒绝享有一块甜滋滋,意味着幸福的巧克力,我们的确被现实的不平等压得变质了,怎么私心要制造出“特权”这东西啊,让大家都因此变了。

而House这部短片让我看到贫富的不平等,当小孩的纸屋作品在班被同学们嘲笑,我已感到怜悯,印度小孩走在走廊时被同学欺负的情景和母亲千辛万苦也阻止不了家园被摧毁的事实那一幕同时上演衬托出人民连一间简简单单,附属着感情归属的家园都无法得到保护,也點出了我國現炃富的分別。發展的巨輪在政商勾結吞毀許多人的家園的事实。

我们就是活在那么不稳定、不平等的世间,要改变,该从何做起?即将要踏入杳坛为师,总觉得也许教育是个改变的最好的管道。因为很多时候。从那一双双单纯的眼光里,我看见的是一种希望,一种佛法里所谓的净土。希望我们大家都看得见,希望我们都可以有这份觉醒,一同来让国土清净。这一次国庆,会有些另类,但是却如此特别...


Chocolate - by Yasmin Ahmad




House - by Linus Chung



推荐:欲观赏下载15 Malaysia 作品请浏览 www.15malaysia.com

推荐:生命中的朋友


“ 生命中的朋友 ” 起源于同名歌曲,前后耗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专辑中收录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中国的词曲创作人的作品;其中有许多曲目已在各青少年活动和团体中传唱多年并深受欢迎。“ 生命中的朋友 ” 的制作概念围绕着作为生命个体的我们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或人与事物的互动中学习、自我觉察和自我的提升。而后,发现自己也有能力扮演好自己专属的角色,进而开展成个人对自我的一种承诺,尝试回馈他人、回馈环境及回归生命的意义。专辑的制作尝试回到音乐的原点,从词曲中寻找感动,用最适合的方式呈现 — 期望听众在听完歌曲后,可以让其讯息透过音乐的熏陶而深植脑海,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启发。

“ 生命中的朋友 ” 动用了许多知名的乐手,其中包括吉他手 Jamie Wilson 、 鼓手 Gary Gideon 和 Martin Ngim 、贝斯手 Khoon 和 Gary Lao 、 还有笛子手康阳、小提琴手 Lim Hui;专辑也请来著名和音天使周翠玲编写及配唱部分和音。也感谢知名制作人吴剑泓及陈炯顺的鼎力支持及协助,还有新加坡著名作词人张乐声的参与及支持。

发行日期:2009 年5月

转载自:生命中的朋友
http://www.meetbuddhist.com/smzdpy (欢迎试听这些歌曲)

麻木与逃避

曾经上过一堂佛学班,主讲人分享了还未成佛的悉达多太子出游时见到生老病死的情形时,为这个苦相感到震撼与悲伤。从那时刻那出离寻求真理的念头也开始迅速激发了。也因为如此,他放弃所拥有的身份、权利、财富、妻子与家人,毅然骑马出家求道去,为了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与真谛。

主讲人说到这里即抛出一道问题让我们深思:“悉达多第一次见到死的苦相,就有如此的反应及决定,为何我们常常看见死亡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却不以为然,跟悉达多不同呢?”此时有一女生即刻回复:“因为他第一次看见死亡嘛,当然会被吓到啊!”。女生的回答并不全然的没有道理,因为如果每一个人的确真正见过死亡在面前发生的话,他也应该会有如此反应。

回头想想,我们第一次见到死亡是在什么时候?是什么东西让我们目睹死亡?我本身则忘了第一次见到死亡是在何时,但很肯定的的是,媒体常常让我有机会目睹死亡,也帮我建立起死亡的概念。而最初的概念,应该就是电视里头有个人就这样因某些事故,可能是意外或自杀,“呃”一声的就这样断了气,慢动作的倒下,然后躺在那边从此一动也不动了。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但前后故事的该有的概念也没去追溯及探知了。再加上各种丰富及不同类型的媒体将死亡给曝光下,这个幼小的男孩,眼睛和口睁得大大的,看见了原来死亡后还有什么所谓的起死回生、尸变、升天堂下地狱及投胎转世等等。从此男孩对死亡也感到非常好奇,但也因此把死亡看成是普遍的事。反反复复的,一代接一代的,我们都在这些媒体熏陶地下成长了。结果,我们似乎都对死亡有着一种免疫力,我们看似是如此的看得开,甚至看见某些戏里头的去世的人,我们可能会大笑一场。当然,我不是指正常反应一定是该悲伤哭泣。

看看小孩与年轻人热爱的电玩里头的角色,许多的主题与玩法都是消灭其它生物和生命,而且游戏模式是死了还可以恢复生命重来游戏。试问这种反复式的意识灌输,让我们年轻一代对生命的价值与看法,又会否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感到震撼?看起来,我们都是如此的看得开,我们脑海里存有的死亡概念似乎没有攀附任何的恐惧及担忧。但事实又是如此吗?不,我们都看错了,这些资讯扰乱了我们该有的理智与感情判断,让我们都无法发现被掩盖埋伏的恐惧与担忧,还有那藏着的死神,随时结束我们与这世间一切的契约。

我们都麻木了。。。
我们麻木了。

我们难道都没有像悉达多那样的觉醒吗?理应看惯死亡的我们是应该比悉达多更有觉知及决心去寻求及探索生命的真义与真理的。我们真的麻木了吗?或许你不会承认,但在某些程度来讲,我们的确是麻木了。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觉醒的机会,只是我们的觉醒被外头过多对死亡有着不同诠释的讯息给迷糊了。那些看见的、听见的死亡是在戏里头的、是别人的,跟我们毫无直接关系。试问每天翻开报章上看见许多的逝世讣告,你会为这些离开的人哭泣吗?往往我们都不去在意这些借以死亡传达着要我们珍惜生命的讯息,更重要的提醒我们该如何去把这短暂的生命的价值提升至高。可是我们要不就把它视之为禁忌的话题,要不就是把它给忽视了。

我们都在逃避。。。
我们在逃避。

如果仔细去观察,重点就在于“它跟我没关系”。听到与我们无关系的人去世时,我们都以我们学过的“放下啦”、“看破啦”、“无常啦”之类的佛学词汇来安慰还在世的人。但是如果死神牵走的是跟我们有关系的爱人、朋友或是亲人。这些法语好像都失去了力量,完全用不上场。这不是很奇怪吗?佛法在我们生命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难道在这个生死大事里,我们所学到及拥有的佛法都化为乌有,毫无作用?这实在太可惜了。

或许,站在佛法的角度,我可以直接的说,那就是我执在作祟。与我们没有关系的,我们表现得很洒脱;与我们有关系的,我们就怎么脱,也脱不了恐惧的摆布。我们不停地催眠自己,告诉自己死亡应该不会靠近我们,而且离我们很远很远。但其实我们都在逃避着面对真相。

到底我们是真的麻木了?还是真的在逃避?不必告诉我,也不必辩驳,就让我们好好地去观察及思考这个与我们有着切身关系问题。也等待时间的印证与考验,看看我们有多看开、多洒脱吧!

《未经洗礼的坚持》

曾经有长辈告诉我:“要看教育的成果,至少必须等上十年以后”。

是的,前阵子大马教育部又作出恢复母语教数理的政策了,让平民老百姓们都对执政者的处理方式与信任度上大打折扣。这种朝令夕改的习惯让教育界的工作者无法有安全感,学生们更是学得满头雾水,两头不到岸。决定作出以后,又有另一种声音传出了,有人声称我们在开倒退车。但算算手指,十年还不到就让它流产了。当然如果你站在以现况成绩来做标准的话,它实在是种退步。

在这多元种族的国度里要做出任何改革,的确的照顾到大家的需求。而大家坚守维护自己的文化是对及应该的,但这也使我们的教育政策添上了几分复杂,但如果大家能好好坐下来谐谈,相信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也不会发生。但我不是要谈这起事件,而是在这事件中看见了“坚持,也得坚持的对!”

在师范学院求学的日子也剩下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期间也培养起对教育界的热诚及拟定塑造了自己未来在杳坛中要做的事及扮演的角色。回首决定要踏进师范学院的那一刻,是因为那一个单纯的信念-“想找个清净、远离勾心斗角的地方,教育这些单纯的新生命”。几经实习及与长辈们交流,发现到也看到我们教育界里种种的缺陷和现实。那让我感觉到,仿佛身处在夜深中狂风暴雨的外头,我依然得提着手上的那根蜡烛,守护着那微弱的烛光前进。

现实中,难道连那一丝梦想都无置身之处?

还记得第一次实习中有位三十多岁的男老师在分享经验中说道:“你们这些新老师,总是会有很多包袱,很多理想,没有用的啦!”面对这些人,自己是不会分享自己的理想的,毕竟怎么说他们都无法相应。我只是很好奇,他是否也真的有在呵护着曾有过的烛光,还是他根本没点燃过。我有些激动,是为何他没鼓励,反而说了这番话话。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很感激他,至少他是真诚如实的把实相告诉我。而我也相信,许多刚踏入杳坛的教育者,也经不起这现实的洗礼,把曾有过的憧憬与希望收在心房的角落,甚至用白布给盖上了。他们,搬家了?

曾与几位教育界毕业的朋友聊天时,也发现他们对教育界失去信心及感到的种种失望。突然我想起了那句大家都拿来开玩笑的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句话他们有什么看法?它是属于悲观还是乐观的?大家都觉得是悲观,只有我认为是乐观的。那是因为如果现实中如果没有前浪继续的推动,还有进步与成功可言吗?我们不但只会渐行渐远,到最后根本都没靠近过我们的理想与希望。

当然,我知道这始终不是最好及能解决问题的。之所以认为乐观,是为了鼓励大家和自己,不在踏出第一步前退缩而已。之后有位朋友则回复:“你太理想化了,等你出来时你就懂了”。我只能无言相对,但我明白我知道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至少我还算是理智的,也为现实带来冲击与挫折做好准备。这阶段的我只知道若自己还没试就退失了这股热诚,那实在对不起自己的初衷,更对不起曾栽培我的长辈们。

所谓“物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否在未来证明自己坚持是对的,就得好好下功夫了,掌握成功的条件了。缘起法教会我们的,不是如此的实际吗?

现在我对自己说:“想要看看自己坚持的成果,就等上十年吧!” 祝福自己...



梅花三弄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
很喜欢这首歌,
是因为那扣人心弦的旋律,
和那唱出人为情迷的歌词。

到底,一段情值多少斤?
在这短暂的生命当中,是否值得我们去追求?
纵然得到了又如何?
有了开始,即会结束...



《西游记大结局之仙履奇缘》



今晚重温了一部儿时旧片《西游记大结局之仙履奇缘》,却发现如今的自己不只是会因为里头的无厘头而笑,还会因为看见人世间感情的脆弱无常而留了几滴泪。最让我有感触的是这个戴上金刚圈,决定告别尘世间情欲的时刻。

我感动,是因为他肯放下世俗的一切情欲,而并不是因为那份也许是为了救出情人的目的。自充学佛以后,开始看清了许多大家都不愿意去看的实相,发现所有一切的一切都逃不过无常变换。爱情,其实也逃不过淡化的一天,纵然你多努力的去维持,去经营。它,总是有个期限,总是在某一天某一时刻给你尝尝爱别离的苦痛。就算说了一万次我爱你,用了无数次的爱你一万年,那又怎样?我们始终必须面对这铁一般的事实。

但有情迷情,我们始终是不肯接受事实,因为它是如此的残酷、无情!从古至今的爱情观,一直都没变,在这部電影上再一次被詮釋得十分細膩。特别是戏里头的其中一幕,主角至尊寶(周星驰饰)做了一個夢,夢中,紫霞仙子(朱茵饰)對至尊寶說:

「昨天我托一隻蜘蛛跟你說,叫牠告訴你,我很想念你,你知不知道呀?」
至尊寶:「妳又知不知道?我一直在騙妳!」
紫霞仙子:「騙就騙吧!就像飛蛾一樣,明知道會受傷,還是會撲到火上,
飛蛾就那麼傻......」


人,宁可飞蛾扑火,心甘情愿的耗尽一生来追求、建立自己的爱情堡垒、乃至为情而逝。有情迷情,实在是苦啊!你也许会觉得我极端,但我也无可否认,爱情的确有它甜蜜快乐的一面,也有它正面积极的一面。在这段人生路上,如果它是扮演着让我们成长及成就着我们的角色的话。只是,我们一味想学会懂得投入,却在该放下的时候却不懂得放下。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位呢?做不到,只好来世再继前缘,又一次的辗转人间...



这一句经典对白,可曾也让你流过眼泪?但流过眼泪之后你是否有看得见里头的讯息...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
我沒有珍惜,
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如果上天能夠給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我會對那個女孩說三個字,
我愛妳!
如果非要在這段愛加個期限,
我希望是一萬年。”


.........................................................
问世间情为何物?

慧眼与恚眼




学佛后长了第三只眼,的确是我们必须小心的啊!

看不惯他人奢侈滥费物质,看不惯他人挥霍光阴,看不惯他人搬弄是非,看不惯他人只顾自我,看不惯他人冷言冷语,看不惯他人不学佛闻法。许多的看不惯,引发了负面情绪,嗔的业报即显现,身心犹如封闭的木桶装满了一大桶水,在激烈晃荡,寻找出口...

学佛,就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正确看法,将之导向正确的方向。看不惯别人的错,也不是眼睛的错,那是心在作祟。许多人在学佛以后多了一只眼,还以为自己更高人一等,却没发现佛法成了一种盾,来安慰自己,同时也称了矛头,无时无刻指责他人错误。如果无法自我审查及反省,日子久了这习惯就会成了一种习性,对我们的学习是种障碍啊!

二郎神额头中间多生了一只慧眼,但我们却多生了一只恚眼。别等到临终前才发现自己到头来是被自己的眼睛给骗了...


...............................................

踏上学佛路上不久,总是发现生活上自己会不小心跌入这陷阱。听多了未必代表你懂了,借此与大家共勉。

玩具




还记得小时候喜爱的玩具吗?随着成长的脚步,它们渐渐的被遗忘,被我们远远的抛在后头了…

为什么不要它们了?是否它们让你显得很幼稚?还是他们让你厌倦了?告别了那些曾经一度带给我们无限欢乐时光的玩具,我们以为我们都成长了。过去是过去,现在的我们难道真正彻底的告别玩具时光吗?

不,我们的玩具只是变了模样与形式。

玩具的用处是一种填补空虚的娱乐?倘或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道具?就像婴儿玩的摇鼓,当婴儿不开心的时候,母亲即在他面前摇一摇,小孩就笑得嘻嘻的,前几秒钟的情绪视乎一瞬间不见了。其实我们都很清楚知道,那只是分散小孩注意力的一个道具。仔细的去回顾与观察,我们从小到现在都一直被外界灌输着“不愉快的东西,我们就避开它。” 这种思考模式已根深蒂固的被我们套用,我们却毫无戒备及意识到他带来的危机,因此成了我们想最求真正幸福的障碍。

不是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让自己与他人避开应该面对的真相。比如说,我们总是劝导身旁那些失落伤心的人:“不必去想着那件事啦”,然后我们总是说什么:“时间会带走一切”之类的话,让面对问题的人得到安慰。但这种安慰只不过是种暂时性的安定剂,事后如果他们在碰见同样的事情与情景,同样的情绪又会跑出来再次干扰着他们。这种不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我们大家都毫无思考的接受呢?真正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他们去面对事情的真实,从中看见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也发现它在情绪上如何引起的波动。如果总是用种种藉口来安慰自己,那只不过是在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更直接可以说成逃避。

那么,我们在逃避些什么?

是改变。

我常常跟一些朋友分享时都会说:“人,最重要的是能忠实于自己”。 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无法接受改变。每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低谷,我们总是会从外界找一些安慰及欺骗我们自己,甚至找一些理由证明我们是对的。比如谈恋爱的情侣,分手后总是以“我会找到比他/她更好的”来安慰自己,接受不了感情的脆弱本质及已淡化消失的事实,却没试着去了解感情的脆弱和思考它在这段生命中的价值。于是我们的文明出现了电影、文学、音乐等等管道来抒发我们按耐不住的伤痛,可能也是一种为接受不了人生事实而被创造的。

我会把他们归类成两个种类:虚幻与写实。虚幻是指那些创造出来的作品,是为了弥补我们心中的情绪空洞和对不完美的希望。比如电影里头的故事多数都是以有情人终成归属来完美结束故事的。因为我们都对美满都非常的期待;我们的文学与音乐作品则用了许多了“天长地久”、“永远不变”的题材,才让吸引读者,让他们得到心灵的安慰。而写实的恰好相反,根据实况的演出、写出及唱出,可以接受的人的确很少,毕竟它反映出来的是如此的残酷,所以通常这种作品在大众的欢迎度不高。

这些,不就可算是是我们的玩具吗?我们用它们来分散注意力,逃避这段人生该面对的事实-改变。面对及处理烦恼的免疫力反而被减低了。无可否认,玩具的确有他的积极一面的用处,如果我们都懂得利用它们来提升、警惕、激励乃至于鞭策自己该好好的面对与解决面对的问题,去看清我们人生许多非得我们接受的实相。

唯有真正懂得为何与如何玩玩具的人,才可以玩玩具啊!否者则被玩具玩了…

朋友,你的手上现在又有着什么样的玩具呢?

悦读有感

图:《榴莲国度》 林悦著 SEASORE 出版

................................................


一本《榴莲国度》,唤起了我这第三代移民后裔的寻根护根意识

本无任何民族意识的思维,却也因隐隐约约的看见在自己由来的过程与故事而开始对在这片广泛雨林覆盖的土地上生长的自己有了身份的认知,也因此珍惜身边还存在的第一代华人


可以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是因为被里头的第一代先贤们瓢泼到南洋,努力播种、坚强求活与落地生根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原来,我踏在这片依然不让许多华裔有情感归属的土地上。这些为了开花结果,要求身份认同的标榜挣扎是如此的应当、迫切、真实!作者林悦写出她游走西南马两岸,访问一些人与自己本身的故事引起了我的共鸣,发现自己其实也对这国家有着难以描绘的情感归属,是如此迷茫。加上执政者不公与制度上的偏差,对华人造成的影响与伤害,都透过文字发出了无奈的感叹。


作者在自序中写道的一句话:“请不要问我爱不爱国,你不会得到“爱”与“不爱”的绝对答案。”是的,看着当今社会发生的事的确让人难以接受大家是一家人。朝向一个马来西亚的宏愿会否是种幻想?除非大家愿意放下身份及对权力的追求,真正去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平安和谐的家园。此迷茫中发出的感叹对这无承载历史的记忆与意识起了震撼作用。找回着肤色该搭配的记忆是个需要,延续那份民族文化的精神更是从今以后该培养的事。


但依佛法的角度来说,民族意识对学佛者会否是种局限、一种障碍?活在这多元种族的国家里,人民一直对“我”的身份认同与追求是否只会添加对此身的执着?这多重身份的“我”一旦被确定地位,是否代表他是真实,永恒不变?既然我们都出生在这国度里,我们肯定与这里有着难以追溯的缘份。这种认同的追求,其实真的那么有必要吗?人类的和乐与清净的共处,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大方向吗?

纵观时下的年轻人,是否除了会吃喝玩乐之外,会对这份民族隐忧有着深一层的探索与体会?或者他们根本没去想过这件事?相信后者占大多数。而会去谈的,要不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要不就是自有一套所得很有道理的说法,但却都属于无实际行动的空谈。

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思考过我们在还未呼吸前的故事?

平凡简单的我,过着也只想过着平凡的生活,却开始想寻找那些数代痕迹,深入了解那一段段努力肯定“身份”的故事。同时,也想从佛法角度去剖析这些事实,并思考它在这一趟人生的价值与影响。虽然我无法确定我们家园的各种果树可否在平等充足的阳光下长满了各种鲜甜的果实,但无可否认的,这本《榴莲国度》,的确在我血液里注入了一种细胞,那是为求寻根、扎根、护根的执着


.................................................................
有时我也会自问:“我们的家园,踏实吗?”


难忘师恩


因缘

云开了 是时候了
落叶飘 时节转换
生命是河 缓缓的流向远方
潮来潮往

盼望飞翔 在蓝天上
风起云散 人生无常
心境是河 缓缓的流向远方
喜悦平安

静寂清澄 志玄虚漠
红尘人间 咫尺天涯
因缘是河 缓缓的流向远方

不可思议啊...
..............................................................................
每次听到这首歌,心底都有所触动,在心底深处仿佛一种暖流,缓缓的流着。因缘,是如此不可思议啊!是它,让我来到这里;是它让我遇见不同的人;是它,让我经历了许多事情。我与印顺导师的因缘,只是在于三年前真正认识佛教的的那本红色法宝-《佛法概论》与《成佛之道》。虽没见过师父,但心中却有种莫名的思念。我想,那是一种感恩的忆念...

是他,带我找到入出红尘中的正见;
是他,让我渐渐体会无常人生的真理;
是他, 让我知道,该如何踏实有意义地去走这条人生路。
虽然他已走了,在我认识他之前...

... 感恩,一代祖师 - 印顺导师 ...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熱門文章

祥自在去

随缘自在

不担忧未来,不期盼未来,乃至不为未来安排太多 或定下大计划,
因缘如何运作,就如何随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