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参政?教育部老板,请坚定你的立场吧!】

近教育界的新话题莫过于允许教师参政的事件。表面上听起来的确是一件好事,因为老师多了一份自由。但再谨慎去思考,这其实隐藏着许多隐忧!我不能不为我的老板教育部操心啊!

【佛教从宗教走向教育】

读了一篇好文章,希望可以与为教育努力的你一起分享及共勉!


《佛教从宗教走向教育》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佛陀虽然被称为佛教的教主,但“佛陀”的原意译成中文是“觉悟 ”,即自己已觉,再去觉悟别人,自然称之为老师更为适宜。由于历史原因佛教现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本意渐渐消失,佛陀反而成为“神”的代名词,佛教已似不能体现佛陀教育的本色了。实际上佛陀与孔子一样,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佛教应该正名为“佛陀的教育”。孔子与佛陀都具备了最优秀的教育家的素质,一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他们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我曾经将孔子与佛陀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在此再简述如下:从教育目的来说,佛陀在许多经典里都具体提到过教育目的。孔子注重从入世的角度,直接揭示一种崇高的教育目的;佛陀则从出世的角度,直接揭示一种崇高的教育目的。《妙法莲华经》说:诸佛为了一件特别的大事,才出现于世。这一件特别的大事就是要使众生断除一切烦恼,获得一种出世的智慧。这是佛陀教育目的独特的地方,亦非其他教育家所能办到的。其他教育家只能使人获得世间最起码的人格修养和一般知识,佛陀却要使人获得彻底解放的智慧。《大日经疏》卷九曰:佛陀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一切众生都获得没有负担的知识和真正的智慧。《心地观经》卷二曰:佛陀教育众生是为了启发他们无穷的心灵宝藏。


从教育对象来说,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佛陀主张众生平等。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第一个打破“学在官府”、兴办私人教育的人,他无私地把一切知识平等地传播给人民。在印度历史上,佛陀也是第一个打破门第观念,使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古印度等级森严,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等。婆罗门地位最高,主宰一切,首陀罗地位最低,称为“不可接触的人”。佛陀于菩提树下成道之后,指出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喊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并在实践中把自己所证得的智慧像甘露一样洒向一切众生。在佛陀那里,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教育,每一个人的智慧潜能都能得到开发。


从教学方法来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佛陀主张契理契机。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孔子与佛陀对他们的学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的。因为他们能以内心的禅定,冷静而敏锐地观察出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这种能力的获得,是因为他们的情绪不受外界干扰,所以能透过表象看出事物的本质。正因为孔子与佛陀有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所以他们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个人专长等各个方面都能全面深刻地了解,在教学中就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


佛陀把教育对象分为数等,上等即是菩萨乘,中等即是声闻乘,下等即是人天乘。上等人了悟宇宙实相,以同体大悲之心,舍己为人,宁愿自己下地狱,只愿众生得离苦。这种人叫做菩萨,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摄”等菩萨乘的教育。中等人认识到眼前一切都是虚假不实的,生老病死之痛苦时时紧逼,因而就对凡世生起厌离心,要求解脱人生的痛苦。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给他们施以“四谛”、“十二因缘”等声闻乘的教育。下等人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希望积德行善以求得福报。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的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孔子与佛陀都坚持启发教学,循循善诱。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哉?”(《论语》述而)这是告诫学生“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心中所觉察的那一念,关键是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很快开发它。佛陀也反复强调,佛就在我们心中,心外无佛可得;否认人的命运由外力(神)来主宰,人的命运由因果规律来制约,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因此,佛陀更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心中本有的潜能(佛性),走向大自在、大解脱的境地。从这一哲学基础出发,孔子与佛陀都强调教学上的启发式原则,他们总是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们那里,学生品德的形成、智慧的开发,是学生们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老师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在教学态度上,孔子与佛陀始终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说:“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学而》)子贡赞叹说:“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孔子被称为东方圣人,佛陀也被称为东方圣人,因为他们都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优秀教育家。他们都不是神灵,只是具有“仁且智”的优秀品格。


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佛教不是宗教,佛教应当正名为“佛陀的教育”,才能还其本来面目。只有还其本来面目,佛教才能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需要。因为宗教总是带有个人情感的,适合某些人的精神慰藉,而教育却是全人类共同的、永恒的需要,佛教正具备这种超宗教的特点。从这一观点出发,我曾经发出倡议,创办佛化学校。所谓“佛化学校”,并不是说办宗教学校,这样的学校除了增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课程之外,其他与一般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接受到佛陀的教育,从小种下善根,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对国家有用人才。因此,创办佛化学校已经势在必行。我国为解决贫困学生的读书问题,兴起了“希望工程”。而精神上的贫困,更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问题。


现在英国已经立法规定将佛经列入中小学课程,而我国还有很多人,甚至高级知识分子,仍旧把佛教看成是迷信,把民间信仰和佛教思想混为一谈。难道真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吗?难道五千年的文明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离我们而去吗?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验,难道连我们本国固有文化还要从别国引进吗?在中国历史上,儒、佛、道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们的思想归根到底是净化人的心灵,追求一种纯善的思想境界。过去我们普遍地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思想,它是束缚人类的精神枷锁。但是,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一个国家要是没有法律的约束,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一个人要是没有道德的约束,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如果不提高个人修养的水平,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有什么用呢?


过去我们普遍地认为,传统文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是封建统治者愚弄劳动人民的工具。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封建统治者创立的,毛泽东曾经说过,《六祖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任何一种优秀的思想之所以能够长久地流传开来,决不是一两个统治者所能左右的;统治者可以把人关起来,但是关不住人的思想。历史上曾有过多少次毁佛运动,但是佛教思想还是长期地流传下来,一直到现在。


经史著作是传统文化的原始材料,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历史依据,继承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必须从孩子抓起。孩子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需要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去熏陶他们,净化他们的思想。因此,“读经”课程,在全国所有学校都可试验。台湾王财贵在《在现代社会提倡读经之基本理论》一文中说:“就儿童读经活动来说,‘经书’虽是难懂,但儿童之心智发展重点在于‘记忆力’,而不在理解力。所以不要勉强要求理解,而应趁此时一面利用记忆之强,记下一些文化中的精华作品,同时也训练了他的记忆能力。待其长大后,阅读能力自然增强,对本国文化也会有亲切之感,所记得的文句不仅自己可以渐渐领略,如遇到他人指教,更能触类旁通。


众人之中,将可出现‘为往圣继绝学’之人才。”“由儿童之读经可以引起家庭接近经典之兴趣,若父母一起读经,更可增进亲子之祥和。”“ 单从语文程度上说,儿童读经一年,可有高中语文程度;读经二年,可有大学中文程度,读经三年,可有中文系文化程度;至于人格之陶冶、气质之变化,其效能更不可测度。”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王先生编辑了大字本(不伤眼睛,保护视力)儿童“经典诵读本”,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诗经》、《易经》、《古文选》、《词曲选》、《三礼春秋选》、《佛经选》等,这些书都是精选精装,价廉物美,为儿童读经提供了很好的教材。


我想,我国至少在中学和大学要编辑一套系统的读经教材。目前大学毕业生不懂文言文是普遍现象,长此以往,中国文化将会出现断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将丧失殆尽。开设读经课程,并不是去复古,而是去继承优秀的思想,为今天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作者:曾琦云 发布时间:2009-07-14 来源:智慧之光 - 莲池海会 

【学友哥的不朽情歌:情愿】


【情愿】

独自过了几个秋      越爱心越寂寞
转眼绿叶黄     黄叶落      誓言挡不住寒冬
你远远地说爱我     要我不能怨不能愁
给了你自由     你还要更多
情若是会变老     你我都该好好把握



我对你痴痴情愿     怕你视而不见,
缘起缘尽    都由你先选     爱恨只一线间
我对你痴痴情愿     情深爱浓难言进退
曲曲折折千山万水    都是我的无怨无悔
爱退到了边缘    我看淡一切
---------------------------
有感:
突然听见一首张学友唱的老歌~“情愿”。发现很多时候,情歌里头已经把情爱的许多形态说得很清楚了,特别是热恋中的痴痴情愿,每一个恋爱中的人都会有所共鸣啊!爱情,是很美很甜的,但自己与一同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的另一半,又是看得透什么是爱情呢?佛陀教导我们要觉醒,在编制幸福的我们又可曾思考过以下问题:


“到底怎样的爱情,才算是真爱?”
“到底怎样的爱才不会是狭窄的爱?”
“到底怎样的爱,才是无私无悔的爱?”

你找到你的真爱了吗?这份真爱,真的让你明白真么是爱了吗?还是想这首歌的描述般,从陷入爱河的无法自拔情况中(红色的歌词),到开始看清这份爱的形态与真面目(蓝色歌词),直到看淡一切的阶段了(灰色歌词)?

回顾经典爱情老歌,总是让人有许多的深思与感触。。。

【相信,没那么容易】




“每一个人都是会这样的,谁会这么好心!”


办公室传来了几位老师闲聊的声音,最后一句听进耳里的是这么样的一句话。

心里头突然觉得,活在这时代的人们要相信“善”,真的是越来越难。我明白这位老师的经历,让她做出这样子的总结。这是她的因缘,我没办法阻止这样的说法。但是对于上述体会,我就觉得是非常悲观的说法了。

佛法在世间正见里头谈的善恶、业报、三世和凡圣,正是现在的我们必须有的观念!可惜,道德的沦丧、不良文化的渲染、再加上每个人因自己的贪嗔痴,已经将这个世界改变了。佛陀时代的弟子们,有许多一听闻佛法就证得初果或是阿罗汉。以前听了觉得怀疑,但总与体会到环境的清净、人心的单纯将会直接影响智慧的开发。如今的社会环境,世间正见正是我们需要的观念,正是引导人心返朴归真的方法啊!

许多人总是抱着“别人都这样,我做么不可以?”的想法,这就已经是偏离良知了。比方说,在学校里看见别人把政府提供的器材或物件占为己有,自己也这样子做。被人看见时就以刚才那番话回应。更严重的是,虽然没被人发现,却自己用开玩笑的语气透露给大家听,说什么“我去“偷”来的”的话。可能是良心发现,但却又要告知大家,希望自己的心理罪恶可以减轻些。在这里,我看见的不是聪明,而是一种迷痴。做出这样子的行动及说出这样子的话,她其实是怀有“理所当然”的心态,更认为自己不完全错完。可惜的是,她不了解前三个正见的意义,不然她就不会这么做了。

出来社会工作半年,我开始体会持戒的重要性。这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也是保护他人的方式啊!我们说布施,这不也是一种不是吗?守护修正自己的行为,不让他人受到伤害,这也是一种布施。只是,许多踏入社会的人都已经失去了良知,以为恶小可为,却不知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恶心循环,他会越滚越大,不但很难发现,时间也因人而异。一旦每个人都对这个世界抱持着这样的态度来与人互动及生活,那这世界将会越变越自私、人心会因此活在恐惧、辛苦和活得不自由啊!

相信,真的是改变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但自己是最重要的,所以才说心净则国土净。那该相信什么?应该相信世间正见!他不一定要牵涉三世轮回的解说,在生活层面也足以是大家明白三世的意义了。所以无论是你信仰哪一个宗教都没关系。世间正见,是一个大方向啊!简单来讲,这是一种世间人须共有的思维模式。


如果我们不懂得自我约束,观察自己的行为,还认为自己一个人的行为会有多大的影响,那就糟了。这就是现代人的迷失啊!如果不从自己出发,那真的会活得很辛苦。唯有坚持相信世界是善的,自己付出的会对这世界起着影响、也总有一天自己会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回报,世界每一个人才会获得幸福与自在。


相信,真的没那么容易吗?


不相信,那就只好继续沉沦下去吧。




如楼祥云小轩 230710 3:08pm

【让心平静的藏文大悲咒-比丘尼唱颂】





分享在网上发现的藏文大悲咒唱頌,来自一位尼泊爾尼師 (安尼) 的天籟之音,很感人琼英·卓玛,Choying Drolma,她来自尼泊尔,是一个比丘尼。以下是一些简介:

Ani Choying Drolma,出生于1971年,尼泊尔。在她13岁时,进入一座位于喜玛拉雅山下, 名叫Nagi的藏式佛教尼姑庵内修行。之后,她有幸师从禅师Tulku Urgyen Rinpoche学习参禅、咏唱、典礼与仪式等禅宗教仪,并很快成为出色的唱咏者。自 此,她一直服待老师直到他于1996年圆寂。而Tulku Urgyen Rinpoche喇嘛宽容博大的利他之心和处世态度也深深影响到Ani Choying Drolma。后来她有感当地妇女接受的教育过于落后并且不被重视,于是她成立了Nu ns Welfare Foundation of Nepal( 尼泊尔尼姑福利基金会 ),并在2000年开办了Arya Tara School,教授11-20岁刚开始修行的尼姑们诸如藏文、英文、数学、自然科学、 艺术以及禅宗等课程。 


1993年,美国吉他手Steve Tibbetts偶然拜访了一个位于Pharping的寺院,当时Nagi的一些女尼 正在这儿学习,有天当她们在神殿做功课时,Steve被这神秘平和的歌声所吸引。这些 流传了数百年的宗教歌曲丝毫未受外界影响,仍保持着最初的原始形态,平稳的曲调里透露 着某种终极的纯净、详和的灵性光华。他极想把这歌声录下来,但由于当时他并未准备好录 音设备,所以次年他带上自己设备亲赴偏远的Nagi寺院做正式的录音。回到家后,他再 加入自己的一些演奏,于是就有了这张令人惊异的专辑。 


专辑名Cho( 意"断" )是藏式佛教里的一套祈祷仪式,也是Choying和她的同伴修行的功课之一,其大致 涵意和我们常听到的"绝七情六欲"、"求六根清净"之类相仿,是一种提高修行者透过事 物的实体表像从其无色无相的本质天性认知世界能力的修炼,而这些歌曲咏唱也被视做一种 能增强和加深对教义的理解的修行内容。或者我们不用孜求那跳出五行方外的清明境界,但 如能时常从这些喻含着亘古睿智的歌声中获得一份从容平静的心境,能免去一些不必要 的执迷之苦.





摘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VNRZV-JHCh4

【麻雀與老鷹】




嘿!朋友,推荐一首本地最新的本地佛曲专辑
《吟唱大自然》
这是
一张融合了
摇滚动感、
轻快喜悦、
抒情温馨、
各类曲风的
心灵环保概念专辑。里头
鱼儿,鸟儿,花儿,
大树,小溪,云朵,
彩虹,太阳,月亮和小莲花,都
编织成悦耳的
大自然交响曲。这是
那么的扣人心弦和
真挚感人。专辑的
价格是RM30,
专辑的盈余将全归入筹募普照寺建筑基金。可以听佛曲,又可以做善事,一举两得,值得买哦!



这片佛曲专辑的写词人是释继程法师,作曲人是张蔚乾居士,其背后伟大音乐工程师还有本地音乐界知名度相当高的李英剑、程作彬、李颖砜和张顺其。这张非常有诚意的作品很适合青少年,当然每一个阶段的人听了更会有自己的领会。

我买了好几片回来东马与佛教会结缘,发现到东马的佛友比较难买到这些专辑。所以,如果你可以买到,真的是一个福气。在此,我想推荐一首我觉得很有启发性及激励性的歌曲-“老鹰与麻雀”。这真的很不错!我在里头找到了力量,所以希望你也一样!



《吟唱大自然》专辑封面




麻雀與老鷹

枝頭一只小麻雀
天空一只大老鷹
麻雀在枝頭 快樂的跳叫飛著
老鷹在天空 自由的翺翔鳴叫

麻雀擡頭看到大老鷹
羨慕老鷹飛得高
老鷹低頭看小麻雀
羨慕麻雀樂逍遙

麻雀和老鷹各有各的好
不需羨慕不必比較
因為沒有誰比誰更好
只有誰比誰更知道自己好

......................................
曲:張蔚乾 27/11/2008,第二版,太平。
編曲: 劉永輝
電子吉他:Jamie Wilson
木吉他:Jamie Wilson
和聲編寫:周翠玲
和聲:周翠玲,程作彬
演繹:朱風華,邱慧穎





好听吧!



【奥德力的背影】

着那深邃却明亮的眼神,似乎掉入了池塘般,我试着在自找的情绪里爬起来。。。

虽然如此,我还是无法压制主观的想法,每一次看见在班上沉默寡言的奥德力(Audrey),我总是在他的身上感染到一股孤单可怜的气息。然而,我们只能看着他这样子长大,实在对我们是一种残忍。

这个我一年级班的小孩,前一个月我才开始了解一些他的家庭状况。它并非孤儿,也非穷家孩子,只是他被“遗弃”跟婆婆一起住。用遗弃这字眼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认为我不必包装这字眼,因为我认为他父母的决定跟遗弃没什么差别。在一次机缘下,在校外活动中与他的父母有过一面之缘,相识之下才知道他们就是奥德力的父母亲。如果没记错,两人都是中学老师,而且母亲还是一位学校的辅导老师。这听了真的是让人觉得实在搞不懂,难道作为一位辅导老师,她不明白一个在成长中的小孩的心理吗?

在探问之下,原来他们是住在远离这小镇一小时的市镇。在听他的父亲回答的当儿,看着缠绕他身旁的小胖子,我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关怀备至。原来这就是奥德力的弟弟。没想到弟弟竟然比奥德力的身形打了几码,这形成了对比,也在我的主观意识中加上了推理的证据。我猜想他们比较疼弟弟,加上婆婆在乡下一人孤单,就留下哥哥奥德力陪婆婆。我看见自己的主观意识在推论着,似乎越想越剧情化。当然,我清楚知道这只是我自己的推测,这样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的推测对他们的父母是不公平的,也不是一位老师应该有的思考模式。

其实,听多了许多的长辈故事,我们都发现有些人是寄人篱下成长的,有些是父母过世而被逼与最亲的亲人同住,对于这些可以是你掉泪的故事我知道很多,而奥德力也没比这些感人成长故事的主角悲惨。但一个成长中的小孩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成长,这肯定对他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或许你会说,他会更坚强;或许你也会讲,他会不健康。当然,在生理需求方面我不认为他会面对什么问题,但我比较关注的是他内在的世界,是否因此而封闭,因此而对人起着不同的诠释?他的世界,我们真的需要了解。

每个人有自己的记忆储存仓库。每一件经历过的事情都会被记录下来,储存在一个我们找不到的地方。看似没有,但其实他已经被存起来了。这有如上网浏览网页后都会被记录在历史清单,不同的是,电脑我们可以手动删除历史,但我们的历史任由你怎么删,它依然在那里。所以对一样事物生起某种感觉,它都是一种投射。每一次放学之后,当喧哗变成寂静时,却看见奥德力在楼下等候每次都迟来接待的婆婆时,我总是觉得他很可怜。细心思考并审查内心,原来是小时候的感觉的投射,那是一种我无法释怀的感受,在看见这情景跑出来了。

其实这是一种孤单无助的感觉,当你没有任何能力的时候,把你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这会是一种折磨人的事。由于父亲是警察,又住在警察宿舍,我小时候就被父亲送到宿舍提供的马来幼稚园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还记得当时老师要我念英文字母ABC我都不会念。坐在身旁清一色都是马来同胞,老师也是,老师的解释我不明白,当时我当然害怕得不得了。而最开心的莫过于母亲来接我的那一刻,因为我不用再当哑巴。另一个难忘的感觉就是清晨一大早父亲要离开家里工作去,但自己穷追不舍,拉着父亲的电单车尾端的铁柄不放,直至母亲出来用拔河之力把拉我回家去,我才放手,但我的哭啼声也放了。

这是我的感觉,或许可以说是可能卡在的感觉,但我相信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感觉,就是害怕孤单的感觉。是的,连我们都会了,小孩怎么会无所感受。回办公室与老师谈起这件事,我的总结是:“这就是他的命”。纵观在这小地方出生的小孩,原来许多也是这样子的。老师们都说他们已经习以为常,这里的父母亲就是这样的了。对于这,我无言相对了。

我只是想告诉还未成为父母亲的、打算成为父母亲的、还是已经为人父母的人:“孩子生出来就有责任要抚养他及陪伴他长大,最不可缺的当然是爱与关怀。”别再让一群无辜的小幼苗为了你们的工作事业、个人享受、还是其它理由而被忽略。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每次看着这位小孩,我总是出现想代替他爸爸角色的思绪。或许,真心为人师的总会有这样子的错觉,真正付出关心小孩的心,才会在心底深处酝酿出无私的爱。这就是老师的特质吧。。。

一个人坐在墙角下等待婆婆接回家的奥德力,背影似乎拖得长长的。

似乎拖着期待已久的陪伴与爱。。。




二零一零年七月五日
写于婆罗洲如楼
祥云小轩





【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又一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是一部非常有写意切的韩国电影。身为佛教徒的影迷,一看戏名就知道这是一部会跟轮回有关系的戏。《春》是一部由韩国名导演金基德拍摄的作品,曾是柏林影展最佳导演,这部《春》更代表韩国在2004年参赛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虽然不入选提名,但它的确可以是韩国的外语片代表作。电影剧情德这次


  
  
  访
  访仿


其实,“春冬”,正是()()()()。故事的拍摄手法注重在形式上及视觉上的传达,其中一个吸引并让我感到很好奇的是戏里头的“门”。漂浮在湖上的庙已经够诗情画意了,再加上庙里头的房门竟是没墙壁的,意思就是用两根木材隔着一个空间,但主角们都是用门而出,门旁边两道空隙却不用,这不知导演的手法,还是真有这样的文化。但无论如何,这几扇门的确有它的意义,看了这部戏你可能会有自己的诠释,这里我就不谈了。




这部电影,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提供了许多思考并探索的空间。里头的整个拍摄地点更足以让你体验到清净并与世隔绝的禅味,因为一切都发生在一座山谷中的湖上的一间庙里。有山,有湖,有舟,有庙,有一位看似平凡却又高深的老和尚,陪同着一个天真和谐的小沙弥,还有每个季节更换出场的小动物,他们就是那样的活在大自然当中生活,但却也逃离不了“因果轮回”的法则,片尾的菩萨像在山顶遥望夕阳、山林、还有湖上庙的那一幕,心底浮起了一句话:“这就是世间法则,任何活着的人都逃离不了”。原来,修行真的不简单,纵然你隔离尘世,如深山修行,你还是与轮回无法脱离。有些不深入了解佛法的人在网上发表影评,说佛教的慈悲其实是残酷的,这根本无法成立。他们更说菩萨也帮不了人,如果真正掌握了佛法正见,那他也不会这样说了。如果我能代佛菩萨说话,那我只能说:“我们活在法中,却无法见法,就只能怪自己。”


《春夏秋冬又一春》,又是一部让我去探索、探讨、并沈思的电影。如果你喜欢一部充满隐喻的电影、更追求隔世清净的生活,并对人性及轮回好奇的话,那这部电影是值得你去看及思考的的。想着想着,思绪不由自主的带我咀嚼着惠能大师的那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片段



.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熱門文章

祥自在去

随缘自在

不担忧未来,不期盼未来,乃至不为未来安排太多 或定下大计划,
因缘如何运作,就如何随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