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与非,和谐相处的导火线】

学后到一位老师的茶餐厅享用午餐,与她聊起天来。听她谈起对学校某些老师的不满与种种的是非问题,让自己不禁发现似乎每个地方都逃不过这个是非的宿命,包括这单纯且神圣的校园园地。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

这是其中一句我最赞同的话了,我想真正活在群体生活中或与人相处的人都不会否认及质疑这句话的真实性。刚踏入校园执教,开始发现耳边不时会传来阵阵的细语,长大耳朵聆听才发现那是种种的是非。有些更是不必你张大耳朵,免费且不用订阅的八卦新闻就会自动地传到你耳里。有些听了非常纳闷不舒服、有些让人觉得非常气愤生气、有些甚至停不下去了。

的确,只要有超过两个人的地方背后总会传出声音来。这把声音通常是属于负面的,很少会有正面的,而且内容多数是批评、否认、毁谤、甚至是无中生有的东西。是的,只要大家相处在一起,我们就得面对是非滋生的可能。探讨并思考自己与别人的经历,发现到无法和谐相处是因为大家没有一种相处的共识、没有坦白直言的善巧、还有真心的出发点

第一,没有相处的共识,就是没有共同的认识。大家对自己的岗位及所朝向的大方向都不一致,你来我往,又怎能达到和谐呢?而且每一个人都不守规矩,以为自己懂得的都是最好的,说采用的方法都是自己的那一套,却忘记教育其实也是互相配合的,缺一不行。于是说得好听,但做起来就真的让人觉得很难顶。

老师老师,我们教育孩子与人相处,不如我们先教育自己?

第二,没有坦白直言的善巧,就是没有与人沟通的技巧。沟通沟通,以为有说话就是有沟通,这是我们常见到的误会,是一个观念上的误会。我认为真正的沟通,可以诠释为“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讲对的话。”一句话来解释。当然这不容易,但是我们在与别人相处时就会忘了这一点,常常因为不服或有意见却说不出口而压抑并常在心底,于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潜在的力量,等待时机爆发。

老师老师,你我都是老师,为何不能老老实实?

第三则是,没有真心的出发点。坦白说,我们与别人互动往往都是为了己利的。你也许会否认,但我认为你必须承认。无论再好再有能力的人来说我们还是需要别人来成就我们某方面的需求。英文有句经典谚语“无人是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简单又很贴切的形容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给予的需要。如果我们的耳朵可以过滤,我们会发现到我们真正听得到的真心的话其实没有几句。

老师老师,别因为自私,而失去了一群真心的同事。

在思考并用佛法来审查自己发现到的问题时,自己发现到以上三个问题其实跟“六和敬”的内容不谋而合。六和敬即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没有相处的共识,与“见和同解”及“戒和同修”的内容相近;没有坦白直言的善巧的内容与“身和同住”及“口和无诤”的相近;没有真心的出发点即是与“意和同悦”及“利和同均”的内容相近。佛陀之所以制定这六条戒律,是因为“六和敬”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則,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六和敬其实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共识,也是一种法则。是佛教徒非佛教徒都会有效,因为佛陀是针对“人”而言,非特定的信徒而言。是的,佛陀早已看透是非,并找到对治是非并不让它升起的方法。为何我们不能见贤思齐?

但是,你又会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我认为这是很偏激的说法。如果人人用这种观念生存,当然我们就会制造这样的环境与气氛。以佛教而言,这就是一种共业,简单而言就是大家所作所为互相产生的一个结果。可是,如果每一个人都会为了对方着想而学会利人利己的方式,那我们真的又会遭受“天诛地灭”吗?答案是:肯定不会的。当然,这成功是建立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的前提下。如果我们真的用心活出这种环境,这跟我们所谓的净土有何分别?

是非是非,谁是谁非,实在难辨!随之逐流的是凡夫,明辨沉默的是智者。前者继续的造业,后者则让一切停留于耳边,不染心中清净的水与月。所以弟子规有言:“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谈”,不关己的事,我们还是沉默不谈。这是为了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是与非,是和谐相处的导火线;六和敬,则是一具灭火器。”虽然相处这门学问真的不容易,但我坚信要活在真善美的教育环境,我愿意学习并奉行。

愿您也如此。



祥。稿于如楼
。听是非有感。
0 Response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熱門文章

祥自在去

随缘自在

不担忧未来,不期盼未来,乃至不为未来安排太多 或定下大计划,
因缘如何运作,就如何随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