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说话的层次,圆融宗教的艺术】
小镇如楼没有佛教会,唯一一间回教堂,
竟是我第一次踏入的回教堂。。。
今天傍晚到一位马来老师长辈的家聊天,说着说着,天就快黑了。是的,是日落的黄昏时刻了。他说带我到一个地方。搭上他的车,他竟然带我到附近的回教堂。心猜想他应该有目的。而到这种地方,很显然的就是要让我跟回教信徒的神圣地有“更亲密的接触”。
老师也邀请我进入回教堂看看,他说“Tengoklah, tidak jadi apa-apa”(进去看看吧,没问题的)。进入里头扫描了四周围,一分钟就出来了。简简单单的摆设,不是没东西看,而是我认为这里不是重点,也不想被成为重点。
老师也邀请我进入回教堂看看,他说“Tengoklah, tidak jadi apa-apa”(进去看看吧,没问题的)。进入里头扫描了四周围,一分钟就出来了。简简单单的摆设,不是没东西看,而是我认为这里不是重点,也不想被成为重点。
随后,回教堂里头那位诵经的长辈、这位老师和我就坐在回教堂的阶梯上聊天。我们谈了一些宗教课题,由于刚认识,大家没谈得很深入,因为这只是闲聊而已。这样的对话中,许多人会觉得反感,因为大家对宗教课题是如此的敏感。可是,每一次我遇见这样的机缘,正是我为佛教做事情的时候,也是把正信的佛教传播出去的良好时候。
我有许多马来朋友,我也对这份友谊非常的珍惜。珍惜是因为许多人因为无法放下肤色的分别心,还有那种族的区别心,而无法真正的结交朋友。我们所谓的大同世界,也因为分别心而分别、分裂、不合。于是,要真正的将大家的距离拉近,让彼此之间的隔膜剥落乃至消失,我们可以从说话的层次着手。
层次,可以解释为不同的结构等级、不同水平。此外,高一级的层次对于次一级层次又具有依赖性,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包含关系。每一样东西可以有自己的层次,物质的可从它的结构来谈,精神心灵上的就要从形而上学方面去解说了。因为沟通,我们才会明白、了解、乃至看透某样事物。经过语言这工具,双方可以明白对方的思想、意见、还有感觉及其他讯息等等。所以沟通是如此的重要,那是我们与外在的世界保持联系及互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啊!
可是,沟通原来可以分层次来进行。简单而言,就是看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同的沟通层次将会让彼此有不同的理解与体会。层次显然是重要的,它决定一段沟通的优质。你要在对方心里留下什么,你就要好好的依你要目的来设定层次,但条件时看对方是站在什么角度及思考方向为基础。从学习佛陀弘法的两种方式来谈,可以所谓的契理及契机的沟通方式了。
回到刚刚那段谈话,我跟他们解释华人民间对道教佛教的混淆及一些迷信的文化。在谈的时候也与回教一些基本教义衔接,使他们更了解佛教之余,又不会让他们反感。那马来长辈还兴致勃勃地问了一个问题:“那些Sami 剃光头是不是要隔离世间?”。听了之后我更知道澄清的重要性。我告诉他不是如此的,他们这目的象征着他们远离那些尘世间的种种诱惑,非与世人隔绝。也顺便介绍了南传及北传师父们的分别。为了略谈,我只从他们的适应各地的环境天气来谈。在这段谈话里,所谈的层次是生活上及如何成为一个好人的层次,也就是佛法中的世间法层次了。
在沟通的时候,发现如果可以把人认同的也套入在分享之中,大家才会有共鸣。虽然大家都知道彼此的教义不同,虽然大家在深入的话就可能不认同,虽然大家由始至终都不会去相信。不过,在这种异中求同的方式里头其实就足以建立和谐。要实践本年度卫塞节主题“正知正见,共建和谐”,真的非从沟通做起啊!每一个宗教,都有这世间法的层次,基本教义都是教人向善向上,在深入就是各自的宗教主张及不同的诠释层次了。在这点我们比较难去讨论,除非双方的思想都是成熟的,也对彼此的宗教尊重且不会伤害对方的话,那比较深入的沟通才会有效的发生。
通常,我们之所以排斥,是因为我们不理解。一旦我们真的明白理解之后,我们的理解、体会及感受就会全然不同。一个简单且实际的例子既是我们初次认识的朋友。当这个人的模样第一次映入你的眼里时,你就会对他上下打量。说仔细点,你在用你过往的经验及理解来组织你对这个人的诠释。你看见那人沉默不语,连看你一眼都不看,那你就认定他骄傲;你看见人对你笑脸嘻嘻的,你认为这人很亲切,没有敌意的。当嘴巴一打开,原来对方是位推销员,对你穷追不舍,让你烦恼极了。另一位沉默的一开口原来是因为家里的事而烦恼悲伤,其实他是多么的开朗及亲切,并不是自己想象那样。
所以马来话有句“Tak kenal maka tak cinta”。自从在电视听到到这句话,我感到如此的开心。它的意义就是“不认识怎么会爱上呢?”。这句话我非常的认同,也常常与不同的人分享。而这句话,也常常成为我的“结案陈词”,将大家融入在这段沟通过程,让大家不会停留在在角与角对碰的情绪思维里,让谈话在愉悦的欢笑声中结束。
这个傍晚,两位回教徒与一位佛教徒在回教堂聊得很愉快。原来,说话的层次如此的重要,它是一种说话的艺术,也是一种包容的艺术。
唯有在不同的层次异中求同,到最后不同才得以圆融!
回教堂聊天有感
04/08/2010
写于婆罗洲。祥云小轩
張貼留言